从“抄作业到出题人”:中国军工三十年逆袭史
一、序章:当“差生”翻开苏联的课本
1991年寒冬,克里姆林宫红旗落地,全球军工版图骤然崩塌。彼时的中国军工,宛如课堂后排的“插班生”——手握59式坦克、歼-7战机的“铅笔刀”,面对美俄“学霸”的F-15、T-72“钢笔尖”,连作业本都透着寒酸。但历史给了中国一支“金手指”:苏联解体后散落的技术遗产,成了我们“弯道超车”的教科书。
“毛熊老师”叶利钦正忙着变卖家产换伏特加,乌克兰“乌老师”更是穷得叮当响。中国抱着成箱的美元,站在莫斯科和基辅的校门口,上演了一场史诗级的“知识众筹”。
二、叶利钦时代:毛熊的“清仓大甩卖”
1996年,北京某宾馆的伏特加酒瓶堆成小山。叶利钦醉醺醺地拍着中国将军的肩膀:“Su-30?卖!连图纸都打包!” 这位被俄罗斯人唾弃的“败家总统”,却成了中国军工的“圣诞老人”:
苏-27生产线:1996年签下200架协议,沈阳飞机厂连夜架起“俄罗斯技术烧烤架”,烤出了歼-11这盘硬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