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马“5.8代”魔术:用F35画一张价值千亿的饼!
四、 平台的桎梏:F-35的“先天不足”能否承受未来之重?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F-35这个平台本身,是否值得如此“极限压榨”?
我们必须回到F-35的设计初衷:它是一款“联合攻击战斗机”(JSF),核心目标是“一机三吃”,满足空军、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这三个军种迥异的需求。为了达成这种不可能的兼容,F-35在设计上做出了大量妥协。它成了一个“万事通,但样样松”的典型:
为了海军舰载, 结构要加强,导致空重增加。
为了陆战队垂直起降, 塞进了个巨大的升力风扇,挤占了宝贵的机内空间和载油量,影响了气动布局。
为了隐身和多用途, 内置弹舱限制了载弹量和武器灵活性。
这些与生俱来的“妥协基因”,导致F-35机身臃肿,推重比不足,跨音速机动性被F-16这样的老将“吊打”。它本质上,是一个以软件和传感器为核心的“飞行计算机”,空战能力更多依赖于信息优势和超视距攻击,而非F-22那种强调能量机动和格斗的“空战王者”。
每一次对F-35的深度升级,都不仅仅是换几个硬件那么简单。它需要对那由数百万行代码构成的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软件系统进行伤筋动骨式的重构和整合。当前的Block 4升级困境,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系统复杂性导致的“升级死锁”——动一个参数,可能引发几十个未知错误。
在此基础上,再强行塞入为六代机准备的、更复杂、更智能的AI决策、蜂群协同、全域互联等技术,很可能不仅无法发挥新技术的优势,反而会将其原有的“先天不足”进一步放大。最终造出来的,可能不是战力跃升的“超级战机”,而是一个价格昂贵、可靠性存疑、维护成本上天、作战效能却提升有限的“弗兰肯斯坦”怪物。这不是升级,这是在给一个本身就有基础病的病人,做高风险的人体改造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