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国抢购我国海陆空装备,中国武器集体大爆发
这国际军火市场的风云变幻,如今可是上演了一出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的大戏。长久以来,那美、俄、欧三家,仗着先发优势和技术垄断,把个军火市场经营得如同自家的“自留地”,旁人休想轻易染指。可这看似铁板一块的格局,内里早已是千疮百孔,暗流涌动。如今,一股来自东方的力量,正以定制化服务和超高性价比为矛,硬生生在这垄断壁垒上撕开了一道口子,搅得这潭深水天翻地覆!
一、 美俄欧“铁三角”:光环下的病灶
美式豪奢:黄金枷锁下的“保护”
山姆大叔的装备,技术先进、性能强悍,这点笔者从不否认。可那价格,啧啧,真真是“壕”无人性!一辆普通的防地雷反伏击车,张口就是百万美元;一架F-16V战机,全套下来竟要2.5亿美金! 菲律宾想买20架?先准备好55亿美元! 这哪里是买武器,简直是请了尊金佛回家供着。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,这“黄金枷锁”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。
更令人窒息的是那无处不在的政治捆绑。买我的装备?行!但你的军队,得听我指挥!5.7印巴冲突,巴铁空军的F-16为何成了摆设?只因山姆大叔一声令下,战机锁死,军事顾问坐镇基地,牢牢掌控着所有飞机和导弹的钥匙! 这哪是自主国防?分明是花钱请了个“太上皇”来当家。想用我美利坚的武器?那就得乖乖绑上我的“战车”,跟着我的指挥棒起舞,围堵这个,制裁那个。主权?在绝对的控制欲面前,不过是张可以随时撕碎的废纸。
俄式拖延:画饼难充饥的“承诺”
毛熊家的装备,一度以皮实耐用、价格相对“亲民”著称。然而,近年来其交付能力和售后保障,简直成了国际军购圈的笑柄(或者说悲剧)。印度2018年豪掷54亿美元订购5套S-400防空导弹,眼巴巴盼了7年,结果呢?只收到3套! 马来西亚、印尼手里的苏-27、苏-30、米格-29,本是空中利剑,却因毛熊那糟糕透顶的后勤和技术支持,大部分成了停机坪上的“铁疙瘩”,难以有效升空作战。 这暴露出的,是其军工体系在持续消耗和西方制裁下,产能、供应链和保障能力的全面塌方。钱收了,货却遥遥无期,或者给了也用不好,这信誉,还能剩几分?
欧式桎梏:带着镣铐的“舞蹈”
欧洲货,工艺精湛,性能不俗。但那份源自“政治正确”的傲慢与限制,同样让买家如鲠在喉。泰柬冲突,泰国出动了瑞典的JAS-39CD“鹰狮”战机,结果如何?瑞典方面立马跳出来警告:不许用我的飞机越境攻击!否则,技术限制伺候! 花钱买来的武器,怎么用、在哪用,还得看卖家脸色?这战场上瞬息万变,战机稍纵即逝,买家却要戴着卖家强加的“镣铐”跳舞,束手束脚,这仗还怎么打?谈何自主?
美俄欧这三家,一家用天价和政治锁链捆住客户,一家用拖延和低劣服务消耗客户信任,一家用使用限制阉割客户战力。国际军火市场这块“铁三角”,早已是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,裂痕遍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