歼-35出口俄罗斯?中俄军售三十年逆转实录!
歼-35即将进入量产,人民海军即将迎来期盼已久的隐身舰载机时代。这本该是举国欢庆的时刻,但一个尖锐的问题已浮出水面:这款中国第二款五代机,是否会面临“服役即落后”的尴尬命运?
一、 歼-35的“时间悖论”:站在巨人之肩,却遇时代洪流
歼-35的诞生,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明智之举。其前身FC-31由沈飞自筹资金研发,成本控制得当。更重要的是,它充分吸收了2017年已服役的歼-20的成熟技术红利——从先进的隐身设计、综合射频管理系统到部分航电架构,歼-35的研发成本与风险被大幅压缩。
然而,这份“后发优势”正被快速发展的中国航空工业反噬。2025年,当歼-35正式披挂上阵之时,中国的两款第六代战斗机原型机已呼啸升空试飞。按照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展现的“下饺子”速度,歼-50(重型空优)与歼-36(多用途/或舰载)极可能采取“双线并进”策略,目标直指2030年前同步服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