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体系碾压西方顶流,印度为何沦为全球笑柄
四、后勤博弈:当"即时配送"撞上"零件乞讨"
在卡拉奇军事基地,中巴经济走廊的物流卡车每隔72小时就会运来封装完好的导弹模块;而在印度安巴拉空军基地,法国达索公司的技术代表正焦头烂额地解释:因为红海航运受阻,"阵风"的M88发动机叶片要延迟三个月交付。这种后勤代差直接决定了战损比——巴军地勤用国产化检测设备,15分钟就能完成歼-10CE的导弹挂载;而印度技师面对法制战机的故障代码,不得不连线巴黎总部远程诊断,时差让每次排故都变成8小时的煎熬。
更触目惊心的是消耗品对比:PL-15E导弹采用模块化设计,发射后只需更换固体燃料段即可重复使用;而印军"流星"导弹每次发射后,推进器都要返厂拆解。当印度空军参谋部发现,击落一架歼-10CE需要消耗6枚"流星"导弹时(因电子干扰导致命中率暴跌),他们终于理解为何中国军工敢承诺"无限弹药供应"。
五、新战争哲学:体系优势对装备崇拜的终极审判
这场6:0的空战,本质上是对两种军事发展路径的残酷验证。当印度还在用"阵风能对抗歼-20"的幻觉自我麻醉时,中国军工早已跳出单一装备竞赛,转而构筑"预警机+数据链+电子对抗+智能弹药"的杀戮生态。就像围棋高手不会计较单个棋子得失,现代空战比拼的是整个棋盘的控制权。
反观印度空军的"万国牌"装备,看似集齐了俄式暴力美学、法式精密工艺、美式电子设备,实则像用乐高零件拼高达——外观唬人,一碰就碎。当他们的苏-30MKI因缺乏数据链支持,只能靠飞行员目视搜索敌机时,巴军菜鸟飞行员却在预警机指引下,轻松完成超视距击杀。这种差距,不是靠追加200亿美元军费就能填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