歼10CE一战成名原因首次披露,美西方瞪大眼睛
二、搏命试飞与“反向创新”
一位参与试飞的老工程师透露,歼-10CE的雷达抗干扰测试曾遭遇致命瓶颈:传统滤波算法无法应对复杂电磁环境。团队一度考虑引进外部技术,但最终选择了一条“笨办法”——调取西北戈壁历年电磁战数据,用三年时间构建出专属数据库,甚至为此推迟列装节点。这种“用时间换体系自主性”的决策,如今被证明是关键胜负手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东大的“反向创新”路径。通常战机升级遵循“平台→系统→武器”顺序,但歼-10CE项目反其道而行:先基于霹雳-15E导弹的射程需求倒推雷达探测距离,再为动力系统划定机动性阈值。这种以杀伤链终端为起点的设计哲学,使战机与武器实现了“基因级兼容”。笔者获悉,该机挂载的导弹在发射前就已通过数据链获取目标惯性参数,大幅缩减中段修正时间——这正是西方报告中提到的“东大式闪电猎杀”的真相。本文由AI辅助生成)
三、体系作战的“平民化革命”
歼-10CE的另一隐秘优势在于“降维兼容”。其数据链标准可接入不同规格的侦察单元,甚至能引导民用无人机实施佯动干扰。去年某次联合演习中,一架价值不足百万的民用无人机模拟电子诱饵,为歼-10CE创造了7秒的突防窗口——这恰好是超视距空战中最珍贵的“黄金时间”。
这种体系弹性背后,是东大军工生态的范式转移:不再追求单一装备的极致参数,转而构建“低成本节点+高智能中枢”的生态。正如一位设计师所言:“未来空战的胜利,不属于飞得最快的战机,而属于算得最准的网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