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大会议,伊朗突然通告全球以色列核敏感信息
二、情报战的“升维打击”:从暗杀到认知域争夺
伊朗此次披露的深度与广度标志着中东情报战进入新阶段。与传统暗杀、破坏等物理域行动不同,德黑兰采取了“认知域作战”策略:通过精密的信息编排与舆论动员,将以色列核问题转化为全球公众议题。名单中不仅包含专家姓名、职务,更附有其学术论文、国际会议行程及合作机构脉络,暗示“这些科学家及其背后网络均处于监控之下”。
这种手法兼具心理威慑与战略胁迫双重效果。一方面,以色列核精英群体首次被大规模“曝光”,可能引发人才流失与合作冻结;另一方面,伊朗借机展示其情报网络的渗透能力,反向震慑摩萨德对伊核科学家的暗杀行动(2020年以来已有至少5名伊朗核专家遇袭身亡)。更深远的是,德黑兰通过将情报成果“纪录片化”,成功吸引国际媒体聚焦,迫使西方不得不回应其提出的核不扩散悖论。
三、双重标准与地区安全机制的破产
伊朗的雷霆手段恰恰映照出中东核不扩散机制的溃烂根基。以色列作为非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(NPT)缔约国,长期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核查其核设施,却凭借西方政治庇护免于问责。而伊朗作为NPT成员国,即便其核活动经IAEA多次确认未发现武器化证据,仍遭受极限制裁甚至设施遭网络攻击(如2010年“震网”病毒事件)。
此番披露的189人名单中,至少37名专家被证实与欧美研究机构存在合作项目,包括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、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等。这种“技术转移暗线”进一步削弱了西方在核不扩散议题上的道德权威。笔者曾多次指出,中东核危机本质是安全公共产品的缺失——当大国选择性纵容某一方拥核时,地区国家只能寻求“威慑替代方案”:伊朗推进铀浓缩,沙特公开宣称“若伊朗拥核将跟进”,形成恶性循环。(本文由AI辅助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