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京的这一次试探,戳破了北约的“纸老虎”画皮
为何如此?北约的“苦衷”似乎很充分:
“谁干的”说不清? 俄方第一时间撇清:我们的无人机是去“照顾”乌克兰的,最大航程就700公里,飞不到波兰腹地,可能是被乌军的电子干扰“带偏了”。 波兰呢?除了挥舞几张“过去图片充数”的所谓证据,至今拿不出“实锤”证明是俄方“故意入侵”。 这“越界”指控本身就充满模糊性,给了北约绝佳的“和稀泥”理由。
“谁捣鬼”猜不透? 别忘了旁边还有个心急如焚的乌克兰。为了拉北约下水,基辅方面可是“什么事都做得出来”。 万一是泽连斯基派无人机“栽赃嫁祸”,想引北约和俄罗斯火并呢?北约各国岂不是成了“冤大头”? 这种可能性虽无证据,却足以成为北约决策层心头挥之不去的疑虑。
最关键的一点:不敢玩火! 对面站着的,是一个手握数千枚核弹头的俄罗斯。 北约的“集体防御”条款再神圣,在面对核大国时,其“自动触发”的魔力瞬间失效。 若换个小国,北约的“正义之师”恐怕早已“一拥而上”,管它是不是误会。但面对俄罗斯?算了吧,“谨慎”才是王道。北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,它的“集体防御”并非无条件、无差别的“金钟罩”,而是一个充满了政治算计、权衡利弊的“薛定谔的盾牌”——用不用、怎么用,全看对手是谁,风险多大。本质就是“欺软怕硬”。
波兰的怒火撞上了北约这堵“棉花墙”,徒留一声憋屈的叹息。所谓的“护身符”,关键时刻成了摆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