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朗“毁灭性打击”警告:强弩之末还是绝地反击
二、撕裂的鹰巢:德黑兰的权力暗流
在笔者看来,伊朗当前困境的核心在于内部权力结构的分裂。保守派与改革派的角力已渗透到军事决策体系:革命卫队高调展示“征服者-5”弹道导弹时,情报部门却爆出“作战计划外泄至摩萨德”的丑闻。这种撕裂在10月26日以色列空袭伊朗军事目标时暴露无遗——尽管遭受打击,德黑兰仅以“损失有限”轻描淡写带过,与往日的雷霆之怒判若两人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亲美派的暗流涌动。据华尔街日报披露,部分改革派官员私下通过阿曼渠道向美方传递“克制信号”。这种表里不一的状态,恰似波斯细密画中的双面人像——面向公众的怒目金刚与背地里的权衡算计共存。
三、威慑与反威慑:核阴影下的战略博弈
以色列的“拒止性威慑”战略正在经受终极考验。该国苦心经营的三层反导系统(铁穹、大卫弹弓、箭-3)号称能拦截97%来袭目标,但面对伊朗宣称的“2000枚导弹饱和打击”,这套系统的有效性尚待实战检验。更致命的是,以方绝密文件泄露事件意外曝光其核武库细节,反而让德黑兰获得道德制高点。
伊朗的困境同样尖锐。尽管拥有中东最庞大的导弹库,但其“流星-3”导弹圆概率误差达500米,要精确摧毁迪莫纳核设施可谓难如登天。更关键的是,美国已明确画下红线:若伊朗发动重大袭击,将面临“毁灭性打击”——这让德黑兰的报复选项被压缩在象征性打击范围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