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克兰没美援,能打赢俄罗斯吗?泽连斯基都不信
(三)经济绞杀战的致命幻觉:当GDP遇上战时动员
欧洲政客总爱炫耀"欧盟GDP是俄罗斯十倍",却刻意忽视三个关键事实:
其一,军工转化率的代差。俄罗斯6.7%的GDP投入军工,使得T-90M坦克月产量突破50辆;而欧洲军费中仅15%用于装备采购,豹2坦克生产线重启八个月才交付12辆。这种"市场经济VS战时经济"的效率差,在巴赫穆特战场体现得淋漓尽致:俄军能用1000枚炮弹换乌军1个据点,而欧洲需要三个月才能补上这个缺口。
其二,产业链的致命短板。美国掌控着90%的半导体火工品、75%的精确制导部件,欧洲试图用ASML光刻机生产155mm炮弹引信,结果良品率不足30%。更讽刺的是,乌克兰无人机部队60%的夜视仪芯片,竟要通过迪拜中转站从俄企采购。
其三,财政耐力的真实上限。**德国追加的400亿军援需要砍掉全民医保补贴,法国200亿援乌计划引发黄马甲运动2.0,英国拿冻结俄资产利息还贷的把戏,本质上是用乌克兰的未来主权做抵押。这种"既要当救世主,又要薅羊毛"的操作,让基辅财政部自嘲:"欧洲的援助合同,比莫斯科的停火协议陷阱更多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