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军下一代洲际导弹命名,“哨兵”能力如何?
自1970年6月首次部署以来,美国空军对“民兵”-3导弹进行了多次延寿改进。但是“民兵”-3导弹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承受50年的超期服役,在不断升级改造的过程中,各类技术部件在集成时会带来各种兼容性问题,一旦突破阈值就需要更大规模的升级改造,周而往复导致其成本逐年升高。早期“民兵-3”导弹的维护费用大约为12亿美元/年,2004年提高到了20亿美元/年,预计到2030年以后,将会涨到50亿美元/年。而且该型导弹的助推器和导弹制导计算机在2020年之后都将达到预期寿命,可能出现可靠性问题。
为继续保持陆基核威慑的稳定性,美军自2010年起开始研究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后续发展问题。“陆基战略威慑”(GBSD)项目于2011年启动,美国空军与全球打击司令部合作,对陆基战略威慑力量进行评估;2012至2014年完成“装备解决方案分析”,包括备选方案分析以及其他活动;2016年9月正式进入“技术成熟与风险降低”阶段;2019年9月,发布“工程与制造开发”阶段的征求建议书;2020年9月,授予诺斯罗普·格鲁曼公司“工程与制造开发”阶段的合同,该阶段将持续 8.5年,包括武器系统的设计、鉴定、试验、评估和核认证活动。
“哨兵”继位,命名的六个因素
有关“哨兵”的具体性能现在外界知之甚少,不过在2015年美国空军发布了《未来陆基战略威慑系统的信息征询书》进一步明确GBSD的一些技术方案和能力需求。文件显示GBSD依然会保留单弹头和多弹头配置,一方面将采用全新的飞行系统,包括助推级、制导系统、再入系统和末修级;另一方面将采用全新推进系统,包括发动机、制导和控制系统。据称相比“民兵”-3导弹发动机使用的重型钢制外壳,GBSD的助推器将使用复合材料,质量比“民兵”-3轻得多,这样能够增加导弹的投掷质量,允许GBSD携带不同的有效载荷,以提升导弹的突防生存能力,并为未来的任务赋予更大的灵活性;同时还会采用新的武器指控系统以及翻新发射控制中心和发射设施;另外GBSD 的寿命周期要求超过50年,需要具备灵活性、适应性和经济可承受性。